家庭养老不容易社区养老好方法

人到了一定年龄,或因为自然衰老或由于疾病等原因,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身体状况呈现下降趋势,体能、认知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必须依靠家人或社会供养、照顾,那就处于被动养老阶段。

被动养老主要有居家养老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基本形式。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有商机。

我们传统的居家养老观是由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几千年中华文明形成的,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在自己习惯的家庭养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出门有熟悉的邻里,互致问候,拉呱聊天,这就是居家养老。

环境熟悉,能有子女的床前百日孝,就很心满意足了。传统的居家养老在家庭原有的平台之上进行,养老成本相对比较低。

当今家庭规模向小型化发展,子女数减少,老人与子女共居向分居转变,独生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更加困难,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减少了与老年人的接触时间,自然影响了传统的老人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温馨自然,而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使家庭养老之路日益艰难。

社会养老是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

社会福利院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给予信息资源、政策支持,募集社会资金,建设、改善相关设施,收养市区"三无"老人,孤残儿童、弃婴,实行养、治、教并举的工作方针,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其养老功能微乎其微。

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简称"五保"。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政策室曾对北京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达三分之二,老年公寓人满为患,获得老年人的欢迎。现在很多老年公寓成了一种需求,有人在未有退休之前就开始预订老年公寓。

有些商家、房地产商、公立、私立医院等,在政策支持下,建设起来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特点的老年公寓,各种形式的由个人、社会或企业建立的老年公寓在各地相继出现。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并且出现低、中、高档分级,填补了国家办老年公寓的不足。

还有农村个人出资建敬老院,把无依无靠、病残鳏寡、不能进入乡镇敬老院的困难老人收养起来,填补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机构的不足。

社区养老也叫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主要内容是举办养老、敬老、托老福利机构,设立老人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设立老年婚介所,开办老年学校,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

社区养老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社区养老不仅是家庭养老,而且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

社区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

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是双赢策略,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机会,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