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民营”是更高效共赢的养老模式

除了现有的乡镇敬老院,我们要尽快梳理和盘活公办闲置资源的速度和力度,引入“公建民营”模式,借力市场的力量和民资的力量把养老服务供给做大做强。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养老话题就越受到关注。前天,市民政局通报了苏州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上半年进展情况。通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76个镇(街道)已启动辖区内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在乡镇敬老院的基础上升级改造或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这种“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综合体”获得好评。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苏州全市户籍人口达到7035490人,其中老年人口183092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02%。人口老龄化是全国性问题,相比于城镇,由于年轻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失,农村常住

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

据世界银行估计,203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要高于城镇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农村养老问题更为凸显。这种情况下,把原来只供养特困老人的敬老院改造升级为辐射面更广的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这种“变脸”在盘活资源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边是因城乡特困对象不断减少,乡镇敬老院床位闲置;一边却是老龄化社会下护理、康复需求旺盛,养老服务供给大大不足。这个对比其实直观地指明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公办资源有盘活的必要和可能。面对越来越艰巨的养老压力,在公办力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如何提供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引入和激活民营资本也被视为公认的出路。一方面,老龄化社会到来,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看好;另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也迎来诸多政策利好,所以,就像采访中所提到的,尽管入门条件苛刻,养老服务“外包”竞争依然激烈。这证明民营资本对养老产业的看好。

不过,尽管养老产业市场预期很好,一些民营资本也开始试水,但是相比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如何让民营资本迈入的步子更快一些、更大一些,这需要一些创新思维。应该说,

依托敬老院等现有资源,实现“公建民营”,这种模式创新就是一种好的创新尝试。民营资本格外关注成本和风险防控,对他们而言,承接合同外包、委托管理的方式,比从无到有去先建养老机构要成本低、风险小,因此这种模式的吸引力更大,项目成行的概率也更高。在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初期,“公建民营”不失为更高效共赢的养老模式。除了现有的乡镇敬老院,我们要加大梳理和盘活公办闲置资源的速度和力度,引入“公建民营”模式,借力市场的力量和民资的力量把养老服务供给做大做强。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