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问题严峻 养老产业成关注焦点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据悉,到2030年,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慢性非传染病的负担至少增加40%。这是《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的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健康老龄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

1、居家养老

和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我国将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和“4-2-1”结构家庭日益增多,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需更多借助于社区服务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其中,长期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蕴涵着巨大的社会需求。

2、机构养老

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3、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

是指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社区服务人员提供居家养老的服务,而不是由家庭成员所提供。提供“三助”“两托”“两咨询”服务:助餐、助理、助医;日托及全托服务;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等。

4、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由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负责运营,是一种居家养老服务提升模式。老人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通过信息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根据老年人居住、需求等情况,打造综合服务型、护理康复型、嵌入照护型等各类功能型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流动健康服务车、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指派、体检康复、送餐到家、上门家政等功能服务。

5、医养结合机构

运营方有医疗背景或能整合医疗资源及运营物业,在一定范围内,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残疾人、临终患者、绝症晚期和其他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患者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根据医嘱进行支持治疗、姑息治疗、安宁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指导、老年保健、营养指导、心理咨询、卫生宣教和其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

6、抱团式养老

一些文化水平相仿、性格相投、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租住、共同生活、共同娱乐,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每个人承担一定的家务。

7、候鸟式养老

以天气气候条件为前提,在外地购房或租住,或入住相应的养老机构,属于“候鸟”型客户,每年冬季“飞”往南方,夏天飞往北方。

养老机构的兴起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养老机构质量建设缺乏规范化引导,社会对养老机构的质量评价也缺乏依据。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注册登记养老机构2.88万个,机构床位383.5万张。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处长李邦华表示,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入住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养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政府监管工作的满意度。

然而,养老院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北京晚报》曾报道过“全国标杆公里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排位难的问题。北京市民政局官网的介绍显示,这里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办,主要接收国家优抚老人,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老人和老年病患者。老人家属称,这家养老院什么都好,就是排不上号:“1万多人排队,每年只能入住几十位,即使按100人算,也要等上100年。”而与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景相对应的是民办养老院高居不下的空床率。很多老人觉得民营养老院“收费高、条件参差不齐”,往往不会考虑。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养老院床位空置率超过50%,其中住不满的绝大部分都是民营。

养老机构等级国家标准出台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填补了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空白,方便老年人挑选满意的养老机构。

标准的出台如同“及时雨”,有效填补了养老机构等级国家标准空白,健全了养老机构分级标准体系,通过客观、公正、透明的评价,引导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李邦华介绍,标准对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提出102条要求,主要内容包括等级划分与标志、申请等级评定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与条件、等级评定、规范性附录等。标准将养老机构分为5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级标志由五角星图案构成,等级越高,表明养老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越高。

“通过标准对机构进行客观的等级评定,公示等级评定结果,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方便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做出选择,”李邦华说,“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增强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